《老男孩》的制片人柯利明,原本是壹個金融行業的“投行男”,卻轉身成為電影門口的“野蠻人”,用壹把投資人的尺子稱量出商業價值,並將其成功販 賣給資本市場,成為“80後壹夜暴富神話”背後的主角。
這聽起來很像壹部勵誌電影:壹個電影行業的門外漢,白手起家,在這個失敗率極高的行業,每次出手都能像快投手壹樣準確命中高票房,每壹部作品都大賣,短短幾年就聲名鵲起。更加富有傳奇色彩的是,他創立的公司最近以15億元的價格被上市公司收購,而這壹年他年僅32歲。
今年夏天的《老男孩》大電影中,《小蘋果》壹夜之間成為如空氣壹般無法避開的“洗 腦神曲”,而在很多人高唱著“妳是我的小蘋果,怎麽愛妳都不嫌多”時,也有人默默地把錢給掙了。
《老男孩》的制片人柯利明,原本是壹個金融行業的“投行男”,卻轉身成為電影門口的“野蠻人”,用壹把投資人的尺子稱量出商業價值,並將其成功販 賣給資本市場,成為“80後壹夜暴富神話”背後的主角。
看似荒誕,又符合當下時代的特征,這是壹個浮躁又充滿機會的年代,而解讀柯利明的故事,妳可以發現壹個真實的“老男孩”,是怎麽在這個黃金年代抓住機會長袖善舞,成為幕後贏家的。在電影行業逐漸被資本操盤的時代,這個故事在未來還會不斷復制嗎?
《老男孩》背後的“老男孩”
柯利明的辦公室,設在朝陽區萊錦創意園的壹個酒吧。跟他之前在香港做對沖基金分析師的辦公環境截然相反,而這也是柯利明毅然決定在做了四五年投行之後決定轉型出來創業遇到的動力之壹。
“我骨子裏不是壹個按部就班的人。”柯利明在他的酒吧中接受了《中國企業家》的獨家專訪。這是柯利明和他的哥哥柯久明創立的儒意欣欣影業被A股上市公司中技控股以15億價格收購以來首次對媒體發聲。
出生於湖北黃岡的柯利明在國內讀書時嚴重偏科,初中時英語只考了9分,數學成績卻壹直保持著全年級第壹的記錄。初中畢業後柯利明前往澳大利亞,獲得貨幣銀行學碩士學位後他按部就班地進入金融行業,在香港PersistentHedge對沖基金公司任職五年。結果2009年壹場毫無征兆的金融海嘯瞬間席卷亞洲,身邊有著多年經驗的金融高手,有的是壹起畢業的學長和他尊敬的師長,壹夜之間傾家蕩產,而親歷這壹切的柯利明毅然決定轉行,並因為從小對文學感興趣,又是李小龍的超級粉絲,柯利明決定棄金融做影視,這也就是儒意影業的前身和起源。
儒意前身成立是在2006年,由柯利明的哥哥柯久明創立,在2009年以前主要的業務是廣告。2009年他加入哥哥的公司儒意廣告,並將公司更名為“北京儒意欣欣影業投資公司”。(以下簡稱儒意影業)
儒意影業壹開始選擇的切入點並不是電影,而是先策劃出品了8部電視劇,包括《鐵齒銅牙紀曉嵐4》、《前妻的車站》,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李春天的春天》、《刀客家族的女人》,以及即將播出的電視劇《北平無戰事》等,由於電視劇是壹個B2B行業,每年15000劇集的產量讓這個行業的成熟度遠遠高於電影,而在電視劇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柯利明對成本控制、盈利前景的高度敏感和判斷能力發揮到了極致,幾乎到“看完劇本就能大概估算出制作成本”的地步。
在熟悉了電視劇行業之後,柯利明又將目光投向了電影,“電視劇的市場幾乎是飽和的,而且是壹個幾乎沒有增長的行業。”柯利明看到了電影行業的巨大空間,“電影行業是最容易變現的,而且每年增長超過30%,我進來投資的增長率不會低於20%吧,除非我太笨。而且如果在行業裏面找到增長點可能會更高。”
妳還別覺得這是在說大話。從2013年出品第壹部電影《致青春》開始,儒意影業已參與策劃出品3部電影——《致青春》、《老男孩猛龍過江》、《小時代3》,每壹部都“大賣”,《致青春》票房7.2億,《老男孩》票房超2億,《小時代3》票房接近6億。“命中率”達到了“100%”。
不過,盡管票房加起來已經過了15億,儒意欣欣卻並沒有從電影中賺到多少錢。2013年公司營收869.81萬元,凈利潤-78萬元,2014年上半年,公司營收3092萬元,凈利潤1759萬元。
令人意外的是,盡管電影並不太賺錢,但資本市場卻給出了高估值。8月18日,A股上市公司中技控股發布公告,將以15億元的價格收購儒意欣欣影業100%的股權。15億元的定價,源於儒意影業對未來業績的預期。這家公司預計2015年將實現凈利潤1.3億元,15億元的估值相當於11.54倍的市盈率,與近期被上市公司收購的影視公司市盈率相仿。
去年還不賺錢的壹家影視公司,今年就被高溢價收購。這不過是瘋狂的電影行業和A股市場的壹個縮影。
這個夏天,不論妳是不是關註電影行業,妳壹定會對文化產業的大井噴印象深刻。全面進軍電影的BAT,60起影視並購550億資金的瘋狂,動不動過幾億的票房,資本市場的漲停,似乎都預示著,這是壹個黃金時代。
但這也是壹個多數人茫然四顧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時代。湘鄂情宣布斥資36億元轉型“大數據”,松遼汽車則募資近40億進軍影視院線,單單壹周的時間,就出現了4樁上市公司涉及文化產業的並購案,而這些並購的共同特點是:這些上市公司此前都不是文化產業公司。
“我不是壹夜暴富的”
收購儒意影業的中技控股便是典型的“跨界者”。它的主營業務為預制混凝土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總部位於上海。2013年,中技樁業通過借殼“ST澄海”的方式上市,登陸A股市場,今年4月3日,才正式更名為中技控股。
起初儒意影業並沒有想到要被收購。因為影視行業最近兩年比較火,儒意影業也做過幾部知名的影視劇,引起了行業內的關註。柯利明本來是想做壹個獨立的私募電影基金,作為壹個基金管理人的角色,這樣可以不用面對那麽大眾的市場。但他發現在中國作私募基金跟國外不同,“現在國內妳做私募給妳投錢的人他有很多感情上的依賴,他要跟妳成為好朋友,不像國外的人不用見他。”
於是他想到,找專業的資本來合作,資本提供資金,他只專註於做項目。
對於尋找合適的收購方,柯利明有很清晰的目標。第壹,要被整體收購,他出任職業經理人;第二,收購方要是A股上市公司;第三,要是業外公司。因此,盡管有其他公司給他開出了20億元的更高價格,柯利明還是選擇了各方面更符合要求的中技。
為什麽要找業外的公司?柯利明的解釋是,“因為業外的公司,他對妳的溢價也好、評估也好包括將來的管理權也好,都會比較寬松,他更能尊重並保持原企業文化,同時也能有更多的信任與放權。不會像業內的公司,老板都會有壹個自己對電影文化和模式的理解,而我又是壹個完全屬於野蠻增長和新軍進來的,他們完全不能理解我的打法。而中技公司管理團隊的思維方式和國際視野也與我本人非常契合。”
柯利明表示,最終能和中技合作也是因為中技壹直堅持以互聯網思維來整合資源的商業思路。它雖然是壹家業外公司,但是在戰略布局上已開始大力打造影視、遊戲等互聯網文化產業平臺,這跟柯利明對未來儒意影業的規劃壹致。
除了這次100%收購儒意影業影業之外,中技控股的大股東利用增發86億,完成對點點互動100%的收購,估值高達60億。剩下的11.5億用來歸還銀行貸款。點點互動是壹家遊戲公司,與儒意影業壹同屬於輕資產公司。但中技控股本身市值僅為42億元卻向市場募集資金86.72億元用來收購。“中技利用超級資金杠桿壹舉獲得大額持續的現金流,實屬超牛!本次收購其中必有高人。”
收購方案公布以後,短短2周時間,中技已經有了61億的市值暴漲,已經基本達到75億的收購資產的80%左右的水平了,但是市場上遊戲公司的PE和影視公司的PE值大都高於此,例如海潤影視借殼申科股份的消息公布後,申科股份走出了11個漲停板,股價從9塊多漲到最高28塊多,這表示,上市公司股東的身價已是此前的3倍。“現在的跨界並購都屬於影視題材的壹個炒作,上市公司和收購方都很劃算的,幾個漲停就回來了。但長期來看這種模式如果缺乏內生性增長將不可持續。”華策影視的早期投資方、浙商創投合夥人劉冬秋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而至於柯利明,他並沒有像外界想象的那樣“壹夜暴富”。據他對《中國企業家》表示,他和哥哥柯久明分別持有儒意影業20%、80%的股權,這也就意味著,按照股權比例,他個人並沒有從此次15億的收購中獲得暴利。“錢是分三年給,每年給壹部分,完不成任務還要倒貼錢,扣除所得稅後,今年我拿不到多少錢的。”柯利明表示,“我就是個職業經理人,很清晰的。”
“不會用大數據的制片人不是好司機”
以15億賣掉“儒意影業”,柯利明壹夜之間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出生於1982年,柯利明和他的哥哥以“生力軍”的身份殺入了電影圈,很多人看到的是柯利明取得的成績,但實際上這些年勤奮堅韌的努力自然是功不可沒,柯利明對《中國企業家》表示,五年來他從未休過假。
柯利明的業余生活也像壹個老人,平時最經常幹的事是在公園散步,“因為這個行業太浮躁,而寧靜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柯利明的投行工作經歷讓他練就了壹番“將壹切量化分析”的看家本領。“為什麽儒意影業能這麽快被買,因為我們效率很高,妳看到很多公司成立很早但是他們的效率很低,他們可能成功概率更低。”
在投資電視劇的過程中,柯利明建立了自己獨特的壹套評估體系,首先是題材吸引度。裏面包括很多細項,比如人物、情感、橋段吸引度,還有最重要的題材新鮮度。這些數據基本上出來以後,就像大盤的相關指數壹樣,大盤的標準指數是多少,而同行業的相關性是多少,“就完全按照股票的分析方式來操作。”
柯利明還總結了壹個熱門IP(註:IP是intellectualproperty的縮寫,意思是知識產權)的“八字決”,就是“生與死、貧與富、愛與恨”,再加上壹個“困與達”,就像薛寶釵和王寶釧,壹個富家女嫁給壹個窮小子這是典型的戲劇結構,後來窮小子發達了不要她了,又會發生另外壹個戲劇轉折,“我曾經那麽不嫌棄妳願意跟妳寒窯雖破,可是有壹天妳發達了以後怎麽辦?當時那麽多人反對,果然,這些人反對是對的。”這類橋段從古代戲曲開始就是經典中的經典,而柯利明用這簡單的“八字決”去審視壹部作品,如果以上標準都符合,那麽“大多數情況下這部作品將會極其精彩。”
而如果判斷作品到達了以上評估體系的“7分”以上,柯利明又會馬上啟動另外壹套程序,就是導演的“數據庫”,裏面囊括了國內的壹線二線導演和潛在的導演。在每個導演中列出優缺點,是擅長於拍人物還是擅長敘事,他過去賣的電視劇收視率總體情況。通過這些數據,柯利明大概知道這個導演對這個項目的完成度是多少,如果導演開到壹個什麽價格他是能夠賺錢的。
不難發現,以上這些思維方式是傳統電影行業從業者缺少的,那就是投資人的視角。“我從來不會定義自己是壹個電影人,我是壹個投資人。”柯利明告訴《中國企業家》,“很多時候投資講是投人,這是壹個感性的說法,但是對我來將首先我要考慮我的回報率的問題,多長時間有多大的回報,以及投入產出比的問題,我投多少錢能夠回報多少,那麽有好多項目可能壹看都覺得回報率很高,但是對於我來講投資的性價比好不好。”
最初想進入電影行業的柯利明發現,沒有資源、沒有人脈,也沒有錢,最合適的途徑是從熱門“IP"開始,這是他看到美國的“漫威”系列改編電影的大獲成功受到的啟發。而那時國內大部分人是沒有版權意識的,於是他成立了“儒意圖書”公司,專門購買了壹系列的暢銷書。“大部分人是不買版權的,他們覺得抄襲和借鑒就可以了。”柯利明此舉算是奠定了後來電影大賣的基礎,如今購買暢銷書版權已成行業共識,但誰能想到當時購買壹部熱門作品的影視改編權可能都不過五萬而已。
《致青春》是柯利明的“牛刀小試”之作。從購買原著作者辛夷塢的版權,到找到趙薇來擔當她的第壹部處女作導演,他是背後的操盤手。而柯利明也在尋找導演上積累了自己獨特的壹個經驗,“往往壹個新導演的處女作會特別驚艷。”
從商業上看,《致青春》和《老男孩》這兩部電影都非常成功。《致青春》的投資大約是六千萬,而最後的票房是7.2億,“回報率非常驚人。”柯利明表示。
《老男孩》的導演肖央評價柯利明,“他不太像壹個傳統的制片人,但是又是行業稀缺的。”
最開始《老男孩》網絡微電影大火以後,很多投資人都找到他想投資拍電影,而柯利明也是在那個時候找上門的,那是2010年下半年。跟其他讓他反感的“壹上來就談錢的投資人”不壹樣,柯利明首先是想辦法“三顧茅廬”,跟肖央成為了好朋友,爭取了他的信任。“他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但留給創作人的空間很大。”
作為導演,肖央很討厭處理跟創作以外的各種關系,而這正是善於跟人打交道的柯利明的專長。肖央打了壹個比方,“就好像我們是農民,種莊稼的,他是賣大米的。”柯利明在“賣大米”的角色上做的不錯——《老男孩》大賣,肖央認為柯利明在背後的營銷思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他力排眾議,花了上百萬單獨拍攝壹支“《小蘋果》”的MV作為先導,引爆了這個夏天的廣場舞,也引爆了《老男孩》的票房。
賣掉公司以後,柯利明還要用實際能力來證明自己:他和哥哥柯久明對公司2014年到2016年的業績作出了承諾,凈利潤必須達到7500萬元、1.3億元、1.85億元,否則用現金向上市公司補償。當然這點利潤補償對於15億元的現金收購來說微不足道,但柯利明很有信心,“我們已經拿到了很多熱門的ip,都是出版了千萬冊以上的超級暢銷書,比如《回到明朝當王爺》、《史上第壹混亂》、《三生三世十裏桃花》等。”再加上正在開發的《致青春2》和《老男孩2》,“儒意影業的價值還未完全顯示出來,接下來的三五年將會成為行業的壹匹黑馬。”柯利明信心十足地表示。
而據中技控股收購時發表的收購說明書中披露,儒意影業已與肖央、籽月、辛夷塢等導演、編劇和誌明作家已簽劇本外購協議及影視劇改編協議共42項。這不僅為未來儒意影業對若幹系列電影進行縱向深度開發提供了戰略儲備,也是中技控股高溢價收購的重要原因。
“如果只是為了賺錢,那電影並不是壹個賺錢的好生意。”肖央對《中國企業家》說,“柯利明難能可貴的是他還保留著壹些理想主義和情懷。”否則,“拍電影都能賺到錢,那這本事幹點啥不能成功啊?”雖然眼下是電影的“黃金時代”,但肖央卻覺得,“是這麽多年最好的時候,也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壹時間,賣菜的、開餐館的、養豬的,“都擠進電影行業了。”
正如壹名投資人的憂心忡忡,“這或許是壹個行業開始見頂的標誌。”柯利明的成功,或許不再那麽容易復制。
香港亞洲商學院|在職MBA|職業經理人培訓|管理培訓
評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