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學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資訊 > 管理哲學

企業科學管理的百年之路

點擊:1419 日期:2013-07-10 選擇字號:
  2011年正值管理學奠基者弗雷德裏克.溫斯洛.泰勒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發表《科學管理原理》一百周年。百年來,泰勒所創立的科學管理理論隨著時代變遷,在理論形式、內容以及實踐等各個層面得到了不斷豐富、完善和創新。科學管理的理論體系成爲工業化時代最爲重要的思想遺産。
  理論確立 以效率爲核心
  19世紀末,處于工業革命時期的美國經濟開始騰飛。但此時的美國企業普遍存在“磨洋工”等效率低下的情況。19世紀80年代開始,作爲企業中層的泰勒先後在米德維爾鋼鐵公司 (Midvale Steel Works) 和伯利恒鋼鐵公司 (Bethlehem Steel Corp) 的車間裏開始了對“工作”的研究。
  在對“金屬切削”、“搬運鐵塊”和“鏟掘”等持續近30年的實驗研究以及衆多企業家的實踐中,泰勒探索出一系列科學管理的規律,于1911年以《科學管理原理》爲名出版。或許泰勒自己也沒有想到,此書會成爲管理思想和管理學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在這劃時代之作中,泰勒對科學管理理論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論證。他指出,科學管理的基礎在于:雇主與雇員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如果沒有實現雇員財富最大化,就不可能永久地實現雇主財富最大化,反之亦然。同時實現工人的高薪酬和雇主的低成本是可能的。總之,財富最大化只能是生産率最大化的結果。
  泰勒認爲,科學管理原理有四個基本要素組成:形成一門真正的管理科學;科學地選擇工人;對工人進行教育和培養;管理者與工人之間要親密友好地合作。正是各個要素的集成,而不是單個要素,才能構成科學管理。他反複強調,科學管理需要的是:科學,而不是單憑經驗的方法;協調,而不是分歧;合作,而不是個人主義;最大的産出,而不是有限制的産出;實現每個人的勞動效率最大化,富裕最大化,而不是貧困。任務和獎金構成科學管理機制的兩個重要因素。管理者與工人之間的職責幾乎是均分的,擺在管理者面前的問題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工人的“積極性”,管理者必須給予工人以一般企業所沒有的“特殊激勵”。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解決了體力勞動者的生産效率問題,成爲工業化時代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
科學管理原理及其具體管理方法在企業的應用,如科學地挑選和培訓工人、時間和動作的標准化、差別計件工資制、職能工長制和例外原則等,則被稱爲泰勒制。
  泰勒制對美國戰時經濟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法國,陸軍部所管轄的工作都必須研究和應用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並建立了“泰勒主義”組織,普及和推廣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在前蘇聯,泰勒制也受到了普遍歡迎。
  科學管理理論使得管理學開始成爲一個獨立學科,管理學第一次有了一個國際化的名稱——科學管理理論,泰勒由此被稱爲“科學管理之父”。
  理論之應用發展
  對于泰勒科學管理原理中的效率與公平、成本與收益以及利潤與福利的辯證處理,福特汽車公司做出了較好的诠釋。
福特汽車公司首倡現代分工協作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産方式,即“福特制”,極大地提高了生産效率,使公司在産量上遠遠超過競爭對手,獲得了豐厚利潤。
  福特汽車公司把服務大衆作爲宗旨,堅持勞資雙方利潤分享,給勞動者提供福利保障。該公司破天荒地實行了“5美元工資制”,即每天5美元、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時的工資制度。同時,福特公司還建立了人事部門,關心員工生活,進行人性化管理。例如,將病假和改善了的工傷醫療制度化;建立了最早的技術學校來培訓專門技工並爲移民開設英語學校;獎勵雇員的發明創造,讓他們分享其發明帶來的贏利;建立了職業學校,爲數以萬計的貧困孩子提供了學習和工作的機會。
  “福特制”和“5美元工資制”改變了美國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時也實現了低成本和高效益,爲社會創造了財富。
在學習福特管理思想的基礎上,出生于捷克茲林小鎮的拔佳 (Bata Tomas),創建了一種既符合科學管理精神同時更具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拔佳制。
  在自己的家族制鞋公司裏,拔佳首先制定了四種彈性工資制,即包括固定工資——支付給技術、操作和管理員工;基于單個訂單的工資——支付給一些特別的生産技術專家;集體任務工資——支付給一線的生産工人;利潤貢獻工資——支付給經營運作的經理人。其次,拔佳堅持利潤分享原則。公司支付給員工的工資比同類企業高三倍,員工的福利包括人壽保險、醫療保健、退休儲蓄賬戶等。公司還爲員工建造住房、電影院,並制定各自的提升計劃,主張“共同工作,單獨生活”,並以工廠爲中心建立了拔佳社區,爲員工提供學校、醫療設施和其它福利。
  拔佳制結合了泰勒制和福特制的優點,成爲企業人性化管理的典範,是科學管理思想的真正實踐者。
  美國企業家和管理學家亨利.丹尼森(Henry Denison),也在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管理理論。他認爲,企業不僅僅是爲股東服務,而且應爲所有員工服務,進而爲社會服務。他把“股東—員工—社會”的關系,顛倒爲“社會—員工—股東”的關系,把爲社會服務看作企業的根本。工人在公司中參股,以股息形式分享利潤,以股東身份介入管理事務,選舉董事。後來,丹尼森還建立了美國首家由公司出資的失業救濟基金,創建了由資方和工人共同組成的工廠委員會,使工人真正有效地參與管理。他認爲工人參與管理,不是管理者和資方的恩賜,而是工人應有的權利。
  理論之重新認識與發現
  自泰勒創立科學管理理論以來,管理思想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路徑。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梅奧爲代表建立了人際關系和行爲科學理論體系;四、五十年代以後,出現了以組織、戰略、營銷和文化等爲中心的各種理論流派;七、八十年代以後,美國人開始把眼光轉向了歐洲、日本,乃至全球各地,尋求企業制勝法寶。
九十年代以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信息化和知識經濟時代已經成爲現實,低碳經濟時代也正呼之欲出,美國企業開始感到了競爭的壓力。爲了應對時代變化,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層面,管理學家和企業家都在關注企業的競爭和生存,關注勞動者、服務者,以及消費者的不同個性和要求,把如何提高腦力勞動者和服務勞動者的生産效率,如何給消費者提供質量上乘的商品,作爲企業研究的主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得到了重新認識和發現。戴明 (W. E. Deming) 和朱蘭 (Joseph M. Juran) 在日本成功實施質量工程,使日本經濟迅速複蘇,日本企業走向世界。從此,美國人認識到質量而不是數量對于企業生存的重要性,全面質量管理開始在美國和世界各地推行。美國管理學家彼得.聖吉 (Peter M. Senge) 構建的學習型組織理論,是以泰勒的職能制爲理論基礎,試圖從哲學和文化層面探討企業能夠保持基業長青的秘笈。
  1993年,由美國管理學家邁克爾.哈默 (Michael Hammer) 和詹姆斯.錢皮 (James A. Champy) 提出的企業再造理論,也得益于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該理論以企業生産作業或服務作業流程爲審視對象,從多角度重新審視其功能、作用、效率、成本、速度、可靠性和准確性,找出其不合理因素,並以效率和效益爲中心對作業和服務流程進行重新構造,以達到業績上質的飛躍和突破。“企業再造工程”在歐美的企業中受到了高度重視並得到迅速推廣,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湧現出一批成功範例。
  此外,摩托羅拉和通用電氣公司率先實踐的六西格瑪理論,也同樣體現了泰勒的科學理性和效率至上的精神。
  理論之中國踐行
  《科學管理原理》發表不久,泰勒及其科學管理理論就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近代以來的不少學者和企業家,通過各種渠道引進科學管理理論,並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運用于企業管理的實踐活動當中。
  民國初年,著名學者、企業家穆藕初在美國求學。期間,他結識了泰勒和弗蘭克.吉爾布雷斯 (Frank Bunker Gilbreth)(見延伸閱讀),並與其探討了有關現代化大生産的管理問題。《科學管理原理》英文版出版後,穆藕初對這一理論推崇有加,回國後即決定與同事董東蘇將此書譯成中文。1916年,中華書局出版發行《科學管理原理》的第一個中譯本——《工廠適用學理的管理法》。由于科學管理理論在當時曲高和寡,在出版後的10年間,此書只售出800本,其中穆藕初自己購置100本贈予朋友。
  穆藕初決定在自己創辦的企業中率先推廣科學管理理論,並在實踐中探索適合本國企業的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即便如此,科學管理理論仍未引起大多數企業的重視。直至1920年以後,科學管理理論在我國的引進和應用情況才有了較大改變。部分企業在改善勞資關系和提高企業生産效率的雙重目標推動下,嘗試運用科學管理,理論界也開始重視和推廣科學管理思想。
1930年6月創立的中國工商管理協會的宗旨即爲“研究科學管理方法、增進工商業效率,實現民生主義”。與此相呼應,企業界則以科學管理爲導向開展了風靡一時的“實業合理化”運動,並將此稱之爲我國經濟思想上之大革命、我國實業之唯一救星。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企業相繼引進科學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對企業的管理體制進行改良或改革。天津的宋斐卿創辦的東亞毛呢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成爲從創辦伊始就采用科學管理體制的代表性企業;王雲五受邀出任總經理的商務印書館,是運用科學管理方法對原有企業管理體制進行全面系統改革的典型代表;榮氏家族企業,是在原有體制基礎上,引入科學管理方法對企業管理體制進行適當改良。
  總的說來,民國時期的企業家雖積極引進科學管理制度,但並非盲目照搬,而是將其與我國具體情況有機結合,使科學管理走上中國式發展道路。
  20世紀80年代以前,理論界關于科學管理理論的研究成果並不多見,而管理實踐則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更具中國特色。90年代以後,人們開始從多視角研究泰勒及其科學管理理論。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泰勒制的積極作用得到重新認識,不少學者呼籲企業認真推廣和靈活運用泰勒制。
  在實踐方面,把科學管理理論與我國企業管理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企業不在少數。如海爾集團創立的OEC管理法(日清日高管理法),由目標系統、日清控制系統和有效激勵機制三個基本框架組成。海爾集團借鑒了泰勒把普通工人訓練成“一流的工人”的科學方法,把農民訓練成合格的流水線作業工。
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工業化時代形成的科學管理理論,對我國企業提高效率、加強制度建設以及改善人力資源管理,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個世紀以來,科學管理理論無論在內容、形式和管理實踐等各方面不斷被後人加以豐富和完善發展,衍生出各種理論形式和內容,但是恒久不變的仍是其效率與公平、科學理性與柔性管理相統一的思想內核。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已經融化爲工業經濟時代的血脈,流淌和滲透到各種組織、企業管理以及人們的思維習慣之中。

香港亞洲商學院|在職MBA|職業經理人培訓|管理培訓

香港網:http://www.abcollege.com.hk  大陸網:http://www.abcollege.cn

評論信息

暫無留言!
發表評論
姓名:
內容:
驗證碼: 點擊換一個 看不清?

1.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不發表攻擊性言論。
2.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爲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3.産品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4.不支持HTML代碼且留言要通過審核後才會顯示,請勿惡意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