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壹段時間喜歡聽《百家講壇》。我發現,很多主講人事後都感慨,錄制壹期節目實在太累了。講稿必須反復修改以適應電視的特點,比如說層層設置懸念、動作、表情,跟動畫的配合等等。於是,有人不解:像這樣如同工具般被導演擺弄,學者的個人能力和風格何在呢?壹個真正有學問的人,難道不應該隨時隨地地出口成章麽?
如果有人不適應《百家講壇》的制作方法,說明他沒搶過美國銀行。在美國,早期搶銀行沒有什麽技術含量:壹般在天黑以後進行,趁著夜色用炸藥炸開金庫拿錢走人。從 1920 年左右開始,美國的銀行業發生了技術進步:普遍安裝了報警系統和水泥加固的防炸金庫,壹時之間黑幫沒什麽辦法。但沒過多久,新的劫匪改在白天搶銀行,搶銀行也技術升級了。
技術進步源於外號“男爵”的赫曼•萊姆。萊姆是德國人,曾在普魯士陸軍服役,被開除後移民美國。1917年在猶他監獄內服刑的時候,他想出了壹套搶銀行的新思維:借鑒軍事原則,提前幾周開始準備;然後去銀行踩點,畫圖,甚至假裝記者去了解內部運行;再給每個人分工:誰放哨,誰在大廳,誰幹金庫,誰開車;嚴格執行時間,規定的時間壹到不管拿沒拿到錢都必須離開;還要確定不同天氣情況下的逃跑路線,並在車的儀表盤上粘貼精確到十分之壹英裏的地圖。
靠着這套方案,從1919 到 1930年,萊姆集團在全國範圍內搶了數十萬美元。這套“暴力美學”的精髓,是事先不厭其煩的準備工作。所有可能性都要考慮到,壹切意外都有預案。最專業的高手從不指望臨場發揮,隨機應變是外人看見的壹種錯覺。
不知有多少演講者或老師,會用這種搶銀行的精神準備講演稿和教案。
量子力學創始者之壹,英國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上大學的時候,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成為流行話題。但真正把相對論講得精彩絕倫,以至於讓狄拉克下決心自己非幹理論物理不可的,是他在大學的哲學老師查理•布勞德。布勞德老師講課向來精益求精。他會提前做好細致準備,把在課堂上要說的每句話都寫在筆記本上,然後預先讀兩遍——穿插其中的笑話除外——笑話讀三遍。不得不說,這位老師就具備“搶銀行精神”。
旅美以來,我發現美國人作報告的水平普遍高於其他國家。這不僅僅是英語的問題,而是美國人對演講極其重視。我曾經看到壹些指導演講的美國出版物裏說,作報告不但要反復練,而且要用攝像機錄下來自己看,以尋找毛病。壹個典型的例子是奧巴馬,他的即興講話水平並不怎麽樣,但從他精彩絕倫的競選和就職演說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在準備演講方面多麽用功。
最後有必要說壹下搶銀行故事的結局。萊姆是怎麽死的呢?1930年,他在印第安納州搶完壹家銀行撤離時,車胎爆了。對這樣的意外,萊姆顯然早有預案。他和其他3人很快搶了壹輛車,但這車很特殊,裝有限速裝置,時速不能超過35英裏。於是他們又搶了壹輛車,但水箱漏了。他們便搶了第三輛,這輛車卻只剩下壹加侖汽油。最後在警察追車過程中,萊姆被擊斃。
對於搶劫的勾當來說,準備再完美的計劃也終會失敗。所以,這種“搶銀行精神”還是用在準備演講上比較保險。
關注更多商學院MBA《經理內參》請浏覽:http://www.abcollege.com.hk/news/periodical.html
評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