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研社會學研究所近日發布《社會心態藍皮書》藍皮書認爲,中國目前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人際之間的不信任進一步擴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認爲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兩到三那層信任陌生人。群體間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現爲官民、警民、醫患、民商等社會關系的不信任,也表現在不同階層、群體之間的不信任,從而導致社會沖突增加。
“中國目前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人際之間的不信任進一步擴大”,藍皮書中的這一結論並無多少特異之處。因爲這一結論之前,達到今年來多起社會沖突的熱點事件,小道屢屢困擾我們的來人跌倒扶還是不扶的糾結和爭議,無一不在凸顯社會的信任缺失的嚴峻。而且這種嚴峻性也並非沒有引起人們的高度警覺,去年《人民日報》就曾刊發系列文章,探討“老百姓何以都成了老不信”。
也許,藍皮書的意義與其說是要引起人們對社會信任缺失新一輪的驚異,還不如認爲它是提供了一個反思的契機,:爲什麽我們重建社會信任的工作未能取得重要進展?爲什麽大家都在爲社會存在的普遍的不信任而歎息,但這種共識卻似乎無助于走出信任缺失的困局?
信任至于人類社會的重要性肯定是不言而喻的。以爲社會學家曾經說過,“當一個人對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時,早上甚至會沒辦法從床上爬起來”。這個例子貌似極端,卻道出了人無法獨立于社會必須仰給予他人的現實,而在這種現實中生存,對他人的信任是最基本的前提。然而信任至于人來的重要性雖亘古如一,但在不同的社會裏,信任之建立並得到可靠保障卻有不同的模式。在農業社會的孺人世界裏,人際信任的保障機制主要來源于血緣、親情和個人品質與聲望,而進入現代社會的陌生人世界,傳統的信任模式顯然已無法確保社會成員之間的順利交往,在這個時候,人之所以能夠被他者所信任,完全是因爲一種成熟的制度和規範奠定了彼此信賴的基礎。
正是因爲我們已經不可避免地進入了現代社會的陌生人世界,所以我們重建社會信任努力的途徑實則已被限定:盡管信任與道德並非全然無關,但對一個社會而言,重建不同成員之間的信任卻無法訴之于制度,即“發揮公共權力在建立社會信任機制的核心作用,從制度層面建立社會信任機制”,才能逐步擺脫社會信任困境。
一望即知,上述建議也不過是常識而已。更深層的問題在于,人們都在急切呼喚“社會信任機制”,而在這個機制裏到底有哪些元素不可或缺?
首要的一點,整長的社會必須具備一個能夠被社會所有成員共同信任的價值權威。在現代社會裏,這個價值權威非法律莫屬。公正的法律如果能夠得到公正地執行,法律就是被所有人信仰的權威,陌生人交往的恐懼感和不確定性才會煙消雲散。其次,必須具備一條通暢的社會流動渠道,當社會某一階層或群體驚詫于自己引起其他階層或群體側目時,應該明白其中的實質在于對方根本看不到自己階層或群體的希望。另外,在社會分層無法避免的現實下,社會成員除了努力縮小不同層級之間的物質差距,更重要的則是確保不同階層和全體所享有社會權利的平等。
從《人民日報》感歎“老不信”到藍皮書警告“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我們顯然不缺發現問題的能力,關鍵在于趕緊邁出行動的步伐。實際上行動的步伐已經跨出,前不久最高法要求杜絕“官官相護”、嚴格依法辦案,近日全國政法工作會議又明確提出,2013年將推進勞教制度、戶籍制度改革等四項重點工作,權利建設“平安中國”、“法制中國”,從重建社會信任的角度,可以說都是建立社會信任機制的要務。
沒有人願意活在一個互相猜疑乃至互相傷害的社會裏,那種彼此信任的美好值得我們每個社會成員爲之努力。
香港亞洲商學院|在職MBA|職業經理人培訓|东莞MBA
評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