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商期刊

當前位置:首頁 > 亞商校友 > 亞商期刊

第十七期《經理內參》:王道與霸術:企業管理中的“陽儒陰法”

點擊:886 日期:2017-12-23 選擇字號:

“陰陽均衡”是了解中國文化的壹個核心概念,這壹概念對現代中國企業經營的管理策略也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本文中,臺灣大學黃光國教授以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故事為例,向我們展示了王永慶在人格塑型和企業精神培育方面凸顯出的“陽儒”之王道,以及在企業制度建設方面采用的“陰法”之霸術。
  順著王永慶的故事脈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壹生的行事風格充分反映出儒家“反求諸己”的人文精神。他從母親的身教中學到“勤儉樸實”四個字,並且以此作為經營企業的圭臬。在待人處事方面,他表現出的是儒家傳統“推己及人”的厚道;在管理企業方面,卻將法家管理的精髓發揮到淋漓盡致。他為“陽儒陰法”的策略管理提供了極佳的範例。
  從儒家的修養理論來看,“勤儉樸實”反映的正是儒家倫 理的核心價值。“勤”是 “盡己之性”,“儉”是“盡物之性”,“樸實”則是 “素樸實在”,是 “誠”的體現。王永慶正是從 “盡己之性”、“盡物之性”、“盡人之性”三個層面來實踐儒家智慧的。
  “勤儉樸實”是王永慶的座右銘,他在經營企業時也以此自勉,並以此要求員工,從而形成了臺塑的企業精神。從王永慶進入塑料業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他“盡己”的功夫以及凡事“盡己”的人生態度,他用儒家“格物”的精神,下苦功學習,僅用壹年就從塑料工業的門外漢變成此間行家裏手。從王永慶對股東利益的保護中,我們看到他的誠。從他的節儉習慣和對細微末節追根究底的作風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盡物之性”。
  考察臺塑建立制度的經過,我們可以說王永慶是用中國法家的“術”在實踐儒家的“道”,具體反映在以下五點:
  第壹,不得抄襲。王永慶認為必須要依自己所要走的 “道”,探索“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來制定規章制度。第二,自行摸索。王永慶認為這樣做初期速度比較慢;可是如果用心勤勞,不斷求進步,最終必能融會貫通。第三,經營者參與。企業的經營者必須對管理所牽涉的繁雜事務逐壹深入檢討,點點滴滴累積經驗,管理制度才能逐步建立起來。以上兩條與韓非子說的“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如出壹轍。第四,執行單位的參與。各種管理制度必須落實到各事業單位去執行才能產生效果,這樣經營者才能真正做到“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第五,這樣建立起來的制度,有錢也買不到。對企業而言,機器設備與技術都買得到,唯獨管理制度是有錢買不到的,而這正是韓非子所說的“故大人寄形於天地而萬物備,歷心於山海而國家富……”
  企業管理中的陰陽均衡也反映在“義利之辨”上。王永慶提倡“義利合壹”,展現在其經營哲學上,就是壹面采取壓迫式的壓力管理,壹面采取誘導式的獎勵管理,以徹底執行管理制度與公司決策。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王永慶認為,做人應該強者扶助弱者。為此,他在1960年代為幫助貧困家庭的子弟讀書建立了明誌工專,在1970年代中期開辦了以中低收入者為對象的長庚紀念醫院,還借助環保科技在臺灣建立了廚余回收系統,使垃圾變成“黃金”。

  王永慶壹直認為臺塑的管理制度是“公共財”,因此他樂於把多年經營臺塑的經驗跟大眾分享。然而,自他去世後,臺塑偏重於在技術層面傳授他的管理制度,卻忽略了其精神層面的意義。面對王永慶過世後臺塑事故頻發的困境,臺塑管理層也許應該思考如何重振“盡己”的人文精神,來恢復整個組織的“陰陽均衡”。

關注更多商學院MBA《經理內參》請浏覽:http://www.abcollege.com.hk/news/periodical.html

評論信息

暫無留言!
發表評論
姓名:
內容:
驗證碼: 點擊換一個 看不清?

1.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不發表攻擊性言論。
2.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爲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3.産品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4.不支持HTML代碼且留言要通過審核後才會顯示,請勿惡意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