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商期刊

當前位置:首頁 > 亞商校友 > 亞商期刊

第二十一期《經理內參》:微信背後的10條管理學原理

點擊:919 日期:2017-12-23 選擇字號:
跟據騰訊發布的最新財報,微信和WeChat(微信海外版)合並月活躍用戶已達到4.38億。現在身邊的朋友,不用微信的已經少之又少了。很多人研究微信,更多的是研究微信的功能,亦或是微信上的商業模式。本文換壹個角度,從管理學的原理、理論、效應出發,分析微信上壹些典型現象發生的背後原理。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壹、關於話題傳播
  微信的朋友圈已經成為很多人了解各種社會熱點的重要甚至是主要渠道。妳知道熱門話題是如何產生的嗎?
  1、二級傳播理論
  拉紮斯菲爾德(Paul F.Lazarsfeld)於1940年主持的壹項研究發現,在總統選|舉中選民們政治傾向的改變很少直接受大眾傳媒的影響,人們之間直接的面對面交流似乎對其政治態度的形成和轉變更為關鍵。通常有關的信息和想法都是首先從某壹個信息源(如某壹個候選人)那裏通過大眾媒介達到所謂的“意見領袖”那裏;然後再通過意見領袖把信息傳播到壹般民眾。前者是信息傳達的第壹階段,後者是人際影響的第二階段。這就是著名的兩級傳播理論。
  類似於微博的大V,其實微信裏面也有很多具有公信力的大號。這些大號的轉發,往往能帶動整個社會的關註。如果看看妳在微信中收藏的信息,就會發現很多其實是來自或轉載自這些微信的大號。
  2、馬特萊法則(“80/20”定律)
  “馬特萊法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意大利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維弗烈度·帕累托提出的。他發現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局。經過多年的演化,這個原理已變成當今管理學界所熟知的“80/20”定律——即80%的價值是來自20%的因子,其余20%的價值則來自80%的因子。
  分析朋友圈中的信息,我們能發現類似的規律:轉發的信息往往具有同質性,即80%的信息其實都來自20%的信息源。與此同時,用戶分享信息的行為中,80%的動作是轉載,而只有20%是分享原創信息。
  二、關於微信群經營
  妳的微信上有多少了群?有多少個常發言,有多少個只是做潛水者?
  3、人際關系三維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舒茨認為,每壹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所采用的行為,以及如何描述、解釋和預測他人行為。三種基本需要的形成與個體的早期成長經驗密切相關。
  這個理論可以很好解釋多數人加入壹個微信群的背後原因。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隨著微信群規模的擴大,這三種需求開始出現異化。最典型的情形是大群中的壹小撮人新建了壹個小微信群。同時,分析用戶退群行為,也可以用這三種需求來解釋。
  4、破窗效應(或酒與汙水定律)
  破窗理論本身就來自壹個常見的社會現象。壹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壹面墻,如果出現壹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墻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與之類似的,是酒與汙水定律。把壹匙酒倒進壹桶汙水,得到的是壹桶汙水;如果把壹匙汙水倒進壹桶酒,得到的還是壹桶汙水。
  對於微信群的經營來說,面臨的挑戰是類似的。隨著群規模的擴大,壹些相關度和相識度沒那麽高的人通過群成員的添加進入到群中。壹旦有人開始利用群裏發些廣告,群裏其他人就回懷疑這個群到底是不是壹個廣告群,就可能出現部分用戶退群的情況。對於群的管理者來說,對於這種和群定位不符的行為壹定要第壹時間制止,否則就很難挽回成員對群的信任。
  5、六度分離理論
  196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Milgram)提出了壹個“六度分離”理論。簡單地說,該理論認為在人際交往的脈絡中,任意兩個陌生人都可以通過“親友的親友”建立聯系,這中間最多只要通過五個朋友就能達到目的。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人妳就能夠認識任何壹個陌生人。
  對於Q~和微信這類社交類軟件來說,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是兩個基本的社交需求。很多人通過加入不同的群,獲得接觸陌生人的機會。還有很多人,在不同的群裏與自己多年不見的朋友重新聯系上。這不得不說是微信這類軟件的巨大貢獻。
  三、關於微信訂閱號經營
繼微博大號之後,微信訂閱號的粉絲爭奪戰也是烽煙四起。眼花繚亂的微信訂閱號,妳為什麽買賬?
  6、美女效應
  美人效應來源於壹個故事:羅馬壹家自助餐廳的老板想出壹個賺小費的妙計。他請來壹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櫃臺邊收錢,以便使男客們神魂顛倒,慷慨解囊。誰知那位姑娘上班後沒過幾天,就對老板說:“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板忙問:“這是怎麽回事呢?”“現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櫃臺邊反復地數找給他們的零錢。”
  荷爾蒙經濟本身沒什麽罪過,濫用就不好了。無數的訂閱號消息均以美女做配圖,而內容則相差十萬八千裏。如果妳還為壹次又壹次的上當憤憤不平,說明妳還沒了解這背後的道道。
  7、鳥籠邏輯
  掛壹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裏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壹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壹:把鳥籠扔掉,或者買壹只鳥回來放在鳥籠裏,這就是鳥籠邏輯。過程很簡單,設想妳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妳:“鳥呢?是不是死了?”當妳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們會問:“那麽,妳要壹個鳥籠幹什麽?”最後妳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壹,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
  對於玩微信,當然不會有人問妳為什麽關註某個微信號。人的認知壹致本性會自然而然地推動我們對自己的某種行為做出合理的解釋。對於微信訂閱號來說,留住用戶最關鍵的時間往往是用戶關註後的前三天。如果沒有什麽surprise,用戶很容易做出判斷這不是我想要的。但是三五天後,用戶的慣性往往會促使他保留下來。
  8、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壹個人有壹只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時卻無法確定。兩只表並不能告訴壹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這其實和眾多微信訂閱號灌輸給我們的信息何其相似。心靈雞湯的東西永遠大行其道,多到我們光知道要努力,但不知道做什麽的程度。專家、大師很多,但真正能幫我解決問題的卻難得壹見。人們都習慣於先了解很多信息,然後再做選擇。結果我們壹次又壹次給自己設置了信息迷障。正可謂,選擇越多越迷茫。
  四、關於微信紅包
  微信紅包壹戰成名,微信紅包又成為檢驗人品的壹個武器。眾人樂此不疲的搶紅包,樂趣何來?
  9、蝴蝶效應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壹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壹只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壹場龍卷風。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
  回溯微信紅包的發跡史,是不是也是如此?壹個人在其他群裏品嘗到了搶紅包的樂趣,然後在自己的其他群裏顯擺壹下。然後,其他人也看到了,然後,就是壹串然後。當然微信紅包已經不是騰訊自己的專利了,滴滴也有紅包,其他app也可以有自己的紅包。搶到紅包,還可以眾人分享。這種傳播力,壹定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吧。所謂的病毒傳播,碰上微信這個載體,想象力真的沒有邊界。
  10、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是人際吸引理論的壹部分,其主旨是從交往雙方的收益和代價的角度考察人際關系。當收益超過代價時,關系受到重視;當代價大於收益時,則關系不受重視。這裏所說的收益和代價的含義相當廣泛。U.G.福阿等人提出的6種基本收益是:愛、金錢、地位、物品、服務、信息。這些收益的價值還依賴於提供者。代價大體包括時間、精力、金錢、喪失機會等。無論是收益還是代價都是難於用嚴格客觀的量表來測量的。它們依賴於需要、價值觀、交往者的個人經驗等。
對於每個人來說,當他/她在群裏分享紅包時,其實他/她是有索取匯報的內在渴望的。包括其他人也發紅包,包括其他人的稱贊,包括其他人的關註等。研究微信紅包現象,妳會發現微信群裏索取多付出少的成員會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其他成員厭惡。其實,這個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是壹致的。

  微信已經不可思議地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無論是微信的使用者、微信群的管理者、還是訂閱號的經營者、亦或是微信商業生態中的創業者,理解微信背後的管理學原理,也許能讓妳少些困惑,多些從容。

關注更多商學院MBA《經理內參》請浏覽:http://www.abcollege.com.hk/news/periodical.html

評論信息

暫無留言!
發表評論
姓名:
內容:
驗證碼: 點擊換一個 看不清?

1.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不發表攻擊性言論。
2.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爲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3.産品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4.不支持HTML代碼且留言要通過審核後才會顯示,請勿惡意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