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商期刊

當前位置:首頁 > 亞商校友 > 亞商期刊

第二十期《經理內參》:求力不如謀勢:東西方管理智慧碰撞

點擊:931 日期:2017-12-23 選擇字號:

領導力,執行力,營銷力,組織力,公關力,產品力……現在企業培訓流行各種力。用力來比喻各種經營要素,簡單明了形象生動,非常符合當前人們的思維慣性。壹個企業,壹個單位,只要把各種力加強了,似乎就可以解決壹切。管理不善怪領導力,任務完不成怪執行力,產品賣不動怪營銷力,顧客不買賬怪產品力……這種簡單直接的推理邏輯,是許多企業老板樂於采用的。所有的力,都指向職業經理人,市場營銷人員,基層員工,各個部門,總之都是下面人和外面人的事,沒有壹種力,是指向老板自己。沒有哪個培訓大師,曾經講過老板力這個話題。用力來解釋企業經營不善的原因,非常迎合當今老板們的心理口味。這種老板心理,就是凡事都是別人的責任,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是沒有問題的。我既然聘請了妳,付給妳高薪,給了妳授權,賦予妳頭銜和職位,妳就應該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果還是做不好,那就是妳的“力"不行。要麽加強妳的力,要麽再換壹個更強的力。因此,當前流行各種力的培訓,也就不稀奇古怪了。

 

  西方思維直接,東方思維含蓄
  企業經營是個整體行為,不是各種力的簡單疊加。各種力學理論在企業界流行,實際上是西方分析思維方式的反映。這種思維方式,把各種企業經營要素細化,然後仔細分析研究。這種思維有很大的優勢,如同西醫把人解剖成壹個個器官系統壹樣。這種思維方式,創立了當代各種企業經營學說理論,如市場營銷學,企業文化學,組織行為學,企業管理學等等。這些理論對推動企業經營進步,具有不可否認的巨大功績。但是,正如西醫過於強調分析而忽略綜合壹樣,現代企業經營理論學說,也同樣陷於這個弊病當中。就拿執行力來說,無論人們怎麽定義解說,執行力聽起來都是指向下屬和員工的。很多老板都喜歡拿執行力來說事。似乎老板只需要發號施令,具體怎麽做就靠各位的執行力了。類似《把信送給加西亞》《沒有任何借口》論調,雖然讓員工沒有了借口,卻讓無德無能又無責任心的老板找到了最好的借口。難怪當代中國老板都非常喜歡這類論調。凡是過分強調什麽力的老板,都屬於這類弱智低能又缺德的老板。
  常言道:善奕者謀勢,不善奕者謀子。東方智慧更講究謀勢布局,高屋建瓴從整體上把握態勢。《孫子兵法》很多人讀過,大多數人卻不得要領。不少人只看到了其中的法,卻沒有領悟其中的精髓。《孫子兵法》通篇都在講如何謀勢布局,而不是在講具體的兵法和戰術。孫子說,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雷軍也說,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中國古代易經太極陰陽八卦,其實就是總體上謀勢布局的大智慧。東方智慧無論在戰爭和經營領域,都非常重視總體態勢的構建。孫子說: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也就是說,凡事先要謀大勢布全局。有了制勝的局勢,就有了90%的勝算。沒有制勝的局勢,即使各種力再強,首先就已經輸掉了。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現代很多企業就是先戰而後求勝。總體上沒有謀求制勝布局,凡事先做起來再說,車到山前必有路,最後壹切就指望這個力那個力。在總體制勝局勢下,即使普通的將士員工,只要正常發揮了自己的能力,按照既定法度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就可以取得勝利。相反,在總體沒有制勝局勢之下,即使個人超常發揮,最終也可能導致失敗。因為局勢錯亂,各種力量之間不是協調配合,反而互相牽制掣肘。國共內戰時期,大批原國民黨軍隊倒戈變成共產黨隊伍。原本沒有什麽戰鬥力的雜牌軍,立即就成了虎狼之師。這其中的奧妙很多,同樣的將士,在蔣介石手下是狗熊,在毛主席手下就是英雄,正應驗了時勢造英雄這句話。絕大多數員工都是普通人,在壹個好老板下可以是成功者,在壹個差老板下就只能是個失敗者。老板是否具備謀勢布局的能力,不僅對企業經營影響很大,對員工個人成長影響也很大。
  說到謀勢布局,很多人就只想到戰略,而忽略了另壹個重要方面——企業文化。說到企業文化,很多人又僅僅當成標語口號,而不知道企業文化是壹種活的機制。說到企業管理,人們通常只知道顯性的規章制度,而不知道隱性的內在機制。內在機制不等同於潛規則,而是壹種良性的企業文化。分粥的故事,很好地說明了什麽是機制,以及為什麽不同於規章制度和潛規則。分粥的故事,令人回味無窮。故事說,有7個人住在壹起,每天共食壹鍋粥,因人多粥少,爭先恐後,秩序混亂,還互相埋怨,心存芥蒂。於是,他們想辦法解決每天的吃飯問題——怎樣公平合理地分食壹鍋粥。他們試驗了不同的方法:
  第壹種方法,指定壹個人分粥,很快大家就發現,這個人為自己分的粥最多,於是又換了壹個人,結果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裏的粥最多最好;
  第二種方法,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壹天,雖然看起來平等了,但是幾乎每周下來,他們只有壹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壹天;
  第三種方法,推選出壹個人來分粥,開始這位品德尚屬上乘的人還能公平分粥,但沒多久,他開始為自己和溜須拍馬的人多分,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
  第四種方法,選舉壹個分粥委員會和壹個監督委員會,形成監督和制約機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來,粥吃到嘴裏全是涼的,大家也很不滿意;
  第五種方法,輪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後才能取剩下的最後壹碗。令人驚奇的是,采用此辦法後,七只碗裏的粥每次都幾乎壹樣多,即便偶有不均,各人也認了,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國外也有壹個真實的故事。話說當年英國將罪犯發配到澳大利亞,以增加那裏的人口數量。英國政府給販運者按上船人數支付壹筆運送費。結果大多被販運者都死在途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英國政府采取了很多辦法,都沒能很好解決。後來壹位官員發現了其中奧妙,改為按到岸人數支付運送費,結果途中死亡人數大大減少。就這壹個小小的改動,解決了壹個規章制度沒有解決的難題。這些事例舉不勝舉,都說明了壹個問題——內在機制不等同於規章制度。
  規章制度是死的看得見的,當人們不願意遵守的時候,規章制度有鉆不完的空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是典型的人間現實。相反,人們卻不得不遵循內在機制,因為這種機制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沒有人能夠逃脫。在機制作用下,誰也無怨無悔。任何人都可以漠視機制,但誰也躲避不了機制的作用。好的機制可以解決規章制度和組織體制無法解決的壹些難題。現實中,很多機制就比書面條文有效。比如末位淘汰制,槍打出頭鳥等等,就是壹種活的機制。不必要明文規定具體標準尺度,只需要看誰末位誰出頭,後面的事情就非常簡單了。
  機制與制度不同的地方,就是產生壹種自我驅動,自我引導,自我保障,自我評價,自我學習,自我創新的奇效。壹個企業,壹個單位,只需要做好謀勢布局,設定好這種內在機制,與外在作用的規章制度相配合,就可以實現最有效的管理。這正是企業文化所要發揮的作用。所以,我們說,機制就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就是壹種活的機制。求力不如謀勢,謀勢就是謀企業文化。
  優良的企業文化,就是要達到上述的六種內在機制——動力機制,引導機制,保障機制,評價機制,學習機制,創新機制。這些機制都是內在作用的,不需要外力強制作用。而企業文化的機制,關鍵就在於壹個活字。規章制度無法根據具體實際情況靈活變化,否則就不稱其為鐵的紀律了。這就壹方面限制了其作用價值,壹方面又為人們鉆空子提供方便。企業文化則不同,它是壹種活的機制,總是在自主自覺地發揮作用。上有良心,道德,面子,榮譽,理想,追求,準則,願景,惻隱之心,內在精神等等;下有恐懼,敬畏,羞恥,內疚,虧欠,憂慮,愁苦,負罪感,厭惡心理等等,中間核心是大家的利益共識。就像壹張無形的天羅地網,將人們的言行約束其中。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就是企業文化的作用和價值。不知道為什麽,這麽多年來的企業文化理論和實踐,都沒有朝這方面努力。人們希望有天羅地網的效果,卻不知道天羅地網的內在機制。天羅地網其實是無形的,企業文化也是通過活的機制發揮作用的。人們單純竭力追求各種力,就是因為沒有覺悟到這壹點。
  老板不重視建設企業文化,不善於營造企業文化,不積極利用企業文化,其實就是不懂得謀勢布局,不懂得發揮利用機制的奇妙功能。人人都知道,自力而作不如順勢而為,這是人的本能天性。與其拼命要求各種力,強人所難趕鴨子上架,不如營造壹種必須之勢,必然之勢,必定之勢,必勝之勢。企業文化是壹種活的機制,這是我們提出的最鮮明最創新的觀點。現代企業文化必須通過新四化——功能化,機制化,現代化,自主化,才能克服過去的形式主義,教條主義,保守主義和機會主義弊病。
  中國企業要善於謀勢,就要懂得什麽是真正的企業文化,建設真正的企業文化。在優秀的企業文化機制下,充分發揮自己現有的各種力,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抓這個力那個力。這就是西方思維與東方智慧的最大區別。有了好的機制,不但豬可以飛起來,還會自動變成醬骨架和紅燒肉。

關注更多商學院MBA《經理內參》請浏覽:http://www.abcollege.com.hk/news/periodical.html

評論信息

暫無留言!
發表評論
姓名:
內容:
驗證碼: 點擊換一個 看不清?

1.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不發表攻擊性言論。
2.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爲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3.産品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4.不支持HTML代碼且留言要通過審核後才會顯示,請勿惡意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