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婚變一事激起千層浪,也讓長江商學院成了無故“中槍”之所,從學院logo到學員群體的分析,商學院瞬時成了名流交際場的熱門代名詞。在撥開輿論的迷障之後,商學院在定位爲培養商務人才,培養適用當代商務理念的經濟人才爲主教育機構,在MBA課程大熱和教育市場競爭林立的環境下,品牌口碑,服務質量,教學環境等等都是評定一個商學院的標准。
借不久前香港亞洲商學院年會召開之際,筆者采訪到了香港亞洲商學院內地負責人與部分學員,從管理者的經營之道和學員的實際學習經驗,從而“探秘”商學院的教學實質。
程耿敦:“實用爲王”是我們的辦學理念
(程耿敦,香港亞洲商學院內地負責人兼教育總監,東莞市亞商企業管理咨詢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記者:商學院的性質與其他培訓類的學院相比,有什麽區別?
程耿敦:商學院,有的也叫管理學院。我認爲簡單的說:商學院就是培養商界管理人才的學院。和其他培訓類學院相比,商學院更注重學員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
記者:在您看來,是什麽原因造成培訓市場上MBA課程大熱的現象?
程耿敦:我認爲MBA課程大熱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學了MBA確確實實可以提高學員的綜合管理能力,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很多學員了解清楚之後就選擇學MBA了;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人士圖MBA的名聲,拿個MBA爲自己的仕途增加砝碼。因爲MBA的功能效用逐漸升華成了品牌效用,所以MBA課程比較受市場的歡迎。
記者:香港亞洲商學院是幾時在東莞設立招生分部的?
程耿敦:香港亞洲商學院是2005年5月開始在東莞設立大陸第一家分教點的。
記者:香港亞洲商學院是東莞目前爲數不多的商學院之一,爲什麽選擇在東莞設點?東莞的生源主要是本地人麽?
程耿敦:其實目前在東莞招生的商學院也不算少。我們選在東莞設點,主要是看重東莞是世界的加工廠,制造企業數量非常巨大,但是管理水平相對比較低下,有較大的培訓市場。我們的生源主要是在東莞各類企業任職的職業經理人,其中90%以上不是廣東本地人。
記者:香港亞洲商學院與其他的商學院相比,最突出的辦學特色是什麽?
程耿敦:我們的辦學理念是“亞商教育實用爲王”,從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收費標准、售後服務都是充分考慮學員的需求而制定。我們最大的特點是學員入學後可以終生免費參加我們任意教學點的MBA課程學習,不像其他培訓機構快餐式的學習。
記者:貴校一般的招生對象是那些群體?報名有沒有什麽樣的條件規定?
程耿敦:我們目前的招生群體主要是中小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報名亞商MBA要求本科學曆五年以上的管理工作經驗,大專學曆八年以上管理工作經驗,管理工作經驗是最硬性的入學條件。
記者:遠程課程和面授課程,這兩種授課形式各自的優點是什麽?是什麽決定了遠程與面授課程的價格定位?
程耿敦:遠程學習的優勢在于不受地域的限制,學習時間也更靈活。面授學習的優勢就是有更多機會現場向老師學習、與同學交流。因爲講師的課酬、上課的場地等費用較高,所以面授的收費標准要比遠程的稍高一些。
記者:貴校目前的師資和收費是什麽情況?
程耿敦:我們目前的師資是國內MBA的一流師資,其中30%學院的教授和70%實戰派的資深講師,保證學員理論和經驗兩方面的學習需求。2013年的MBA面授班的費用是20800元RMB/位。
記者:香港商學院在內地的發展情況如何?是否有其他發展計劃?
程耿敦:我們的MBA招生項目在內地運作8年,目前在東莞、深圳、佛山、重慶、西安、甯波等城市設有分教點。我們將逐步在國內的一二線城市設立分教點。除之前專注的MBA培訓班外,我們還將開設EMBA和DBA培訓班。
記者:現在的商業培訓,多數會采取加盟以及招商的項目,妳覺得這些商業成分的運行,對教學的質量會不會有所影響?
程耿敦:我們也采取加盟的方式在全國各地增設教學點,但我們的每個教學點只負責招生,師資配備、課程設置、畢業考核、售後服務都由教務管理中心統一安排,所以不會影響教學質量。
羅向東:MBA教育熱,是一種理性的回歸和現實的剛性需求的反映
(羅向東,職業經理人,目前在百花集團從事管理工作)
記者:妳之前接受過哪些其他的商業課程培訓?
羅向東:人力資源管理培訓、連鎖經營管理培訓、物業管理培訓等。
記者:妳是怎樣看待現在大熱的MBA課程的?
羅向東:我認爲現在大熱的MBA教育是一種理性的回歸和現實的剛性需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MBA教育從國外大規模引進中國大陸,媒體大炒特炒,片面誇大它的價值和作用。高等院校爲經濟效益大幹快上,不顧實際情況和教學質量,瘋狂開班,培養的MBA畢業生重理論輕實踐,對企業不起作用或甚至起反作用;職業經理人甚至一些在校大學生盲目聽從,報名上學,企圖走一條事業成功的捷徑;企業迷信MBA,凡高管必MBA,結果爲此付出了沈重的代價。導致整個MBA教育引起企業和社會的整體反感,MBA被戴上華而不實的帽子,社會和企業對MBA談虎色變,唯恐避之不及。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從此,正規的和不正規的,有價值的或無價值的,只要是MBA就都被企業和社會打入冷宮。近五六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企業的規模化、國際化發展趨勢,對MBA的剛性需求逐漸顯現出來,企業、高等院校、職業經理人開始重新評估MBA的價值和作用,對MBA的認識和理解也逐漸成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大家才不約而同地重新選擇了MBA教育,特別是最近幾年,MBA教育才重新開始大熱起來,所以,現在所謂的MBA教育大熱,其實是一種理性的回歸和現實的剛性需求的反映。
記者:妳在香港亞洲商學院學習了多久(多少個課程)?
羅向東:從2009年接觸到香港亞洲商學院以後,一直在參加香港亞洲商學院的課程學習,完成了香港亞洲商學院的所有課程學習,並在2010年獲得了香港亞洲商學院的畢業證和學位證。
記者:妳在亞商學習最大的收益是什麽?
羅向東:我在那裏系統地學習了MBA全部的課程教育,獲得了MBA的知識結構,提升了自身的企業工商管理理論素養;通過與老師和學員的互動,加深了對工商管理理論知識的理解,獲得了企業工商管理的實戰經驗和能力;接觸了優秀的老師和學員,開闊了眼界,建立了良好的人脈關系網絡。
彭慶華:亞商學員多爲70後
(彭慶華,總經辦高管,擁有20年大、中型制造業管理經驗)
記者:妳是怎樣看待現在大熱的MBA課程的?
彭慶華:是必然趨勢,雖良秀不齊魚龍混雜,但整體好的且有可喜可嘉的好趨勢。
記者:妳之前接受過哪些其他的商業課程培訓?
彭慶華:從新世紀(2000年)以來我每年會投入一部分寶貴時間、精力與資金去接受系統的培訓。在亞商之前接受過:體系管理(ISO9001/14001)、職業經理人、TQM、TPS以及職業策劃師管理方面、溝通方面的培訓、執行力培訓等高業課程培訓。
記者:妳在亞商學習最大的收益是什麽?
彭慶華:帶希望而來,帶滿意而歸。最大的收益是:在老師與學長們的“傳道授業解惑”下,我畢業了,我深受亞商文化的影響成了優秀學員,且廣交了一批優質的且極具極大潛力的職業經理人同學群,每當想到來自于五湖四海的同學們在課中聆聽老師上課的如饑似渴的感覺,以及課中課後互動的事件,令我總有一種感動,特別是老師們與同學們所體現的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我想,亞商老師是用行動用心在教,亞商學員是用行動用心在學,育人與學習,實現了完美的統一,師生們是國家棟梁,是民族希望,學生們其比重由60後爲主轉向更多的70後爲主,並開始將有80後新生代加入,在這裏能分分秒秒感覺到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記者:妳在香港亞洲商學院學習了多久(多少個課程)?
彭慶華:按我的輔導老師王老師原計劃是希望我18個月左右完成學業。我每天花二小時以上如同應對高考一樣認真對待學習,每次老師的課堂作業與各種課件認真做好課前預習,課中筆記,課後複習,專注的原因是之一,加上老師們以及一些學長們的輔導,事實上,我只花了一年時間且大都是優秀通過(在我們同學中相對不多,由于工學矛盾,且學校要求較嚴格,大部分應是一年半左右畢業)。學習課程是16科,選修課是5課,必修課是11科(包括論文)。當然課程學習是其一,主要是活動很好,能提升凝聚力與戰鬥力。同學之間互動溝通的方式也多,從中也得悟到學到一些知識與理念。
但嚴格的講,香港亞洲商學院的交流與學習強調是終身學習。每次學習會見到一些被邀請的老學友參加活動與一些新增的課程,更何況就是同樣的老師,同一個課程,溫故知新,每聽一次感覺與感悟不一樣。這知識更新較快的知識時代,這模式尤顯重要與必要。
結束
香港亞洲商學院|在職MBA|職業經理人培訓|管理培訓
評論信息